核心提示: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专科主任陈玲、神经外科副主任刘金龙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点是行动迟缓、震颤、肌肉僵硬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虽然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症状,但在病程3-5年后,大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药效减弱的情况,这是最佳时机进行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是“慢动作”
有人会问:“手颤抖就是帕金森病吗?”陈玲解释说:“手颤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老年人常见的手颤病症中,老年性震颤更为常见。老年性震颤只有手部抖动这一个典型症状,并且只在做动作时出现,如端杯子、用筷子等,紧张激动时更为明显,而安静不动时则不会抖动。而帕金森病患者除了手颤抖,还可能表现为肌肉发僵、动作迟缓、面容呆板、字体变小、行走时腿部突然僵住等多种症状,也可能情绪低落。帕金森病患者的手颤抖在静止时更为明显,而在做动作时反而不明显。”
帕金森病患者的动作迟缓不只是比正常人慢半拍,例如正常人抬手、握拳只需要几秒钟,而帕金森病患者可能需要1-3分钟才能完成同样的动作,且动作笨拙。此外,帕金森病患者的眨眼动作也减少,一分钟内眨眼次数明显减少,这种现象是异常的。
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病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一些患者最初只表现出轻微的手颤,通过仔细询问才能发现其他一些不典型的迹象,例如手臂酸胀无力、腿部难以抬起、容易疲劳、做精细动作困难等,这些迹象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有帮助。
服药3-5年后可能出现“剂末现象”
目前,药物仍然是帕金森病的常规治疗手段。陈玲指出,常用的药物治疗帕金森病包括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多巴胺替代疗法、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COMT抑制剂等六大类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药理机制来治疗帕金森病。
然而,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存在一种叫做“剂末现象”的问题,即患者在药物治疗若干年后,药物的效果会减弱,导致药物的持效时间越来越短,需要增加药物剂量,并且在每次用药后可能会有症状恶化的现象,这让患者感到困扰。
刘女士今年63岁,帕金森病已经患病3年,双腿感觉像被绑上了沙袋一样沉重,只能慢慢走路。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原本可以控制症状的两种药物现在效果越来越短,过去可以维持4-6个小时,现在只能维持一两个小时。陈玲解释说,这就是典型的“剂末现象”,药效减弱导致的,刘女士现在必须加用一种第三种药物。
临床统计显示,一般来说,在治疗帕金森病最初的3-5年内,药物效果最佳。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后,3-5年后会出现“剂末现象”,药物的持效时间变短,患者还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如跳舞样的手脚蠕动)和精神症状(如幻觉)等。因此,专家建议,在药物无法完全控制症状时,最好考虑手术治疗。
适时手术治疗可以控制病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刘金龙表示,手术治疗可以分为毁损手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脑起搏器手术)。
毁损手术是一种破坏性手术,且复发率较高,术后约有50%-6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脑起搏器手术通过在脑部植入电极以调节脑部神经,对改善患者肢体肌张力高、僵硬、动作迟缓等症状效果较好。手术后,医生可以根据病情通过控制装置调整刺激参数。大多数患者可以减少药物用量,有些甚至不再需要药物。
需要强调的是,患者采取哪种治疗措施必须经过专科医生详细评估,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手术治疗。脑起搏器手术适用于药物副作用严重、无法耐受的患者;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难以控制的症状波动和运动障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