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如何养生多吃7种食物助养生99健康网

夏至养生吃什么?夏至的到来代表着炎炎夏日的开始,为了过一个好的节气,要特别注意饮食。古人流传下来的夏至饮食习俗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值得我们后人借鉴。今天我们来盘点夏至节气的饮食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

1、圆糊醮

以前的时代,人们不分贫富都在夏至日的时候祭祖,俗称"做夏至"。祭祀祖宗除了一些常规的贡品之外,还会特别加上一盘薄丝饼。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2、粽子

在夏至当天,西北地区会吃粽子,并且会取菊用灰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夏至到来,阳气一天天萎缩,阴气一天天生长。这个时候要送走旧的阳气。粽子里的糯米和红枣,从中医角度来看是象征阳的东西。人们把它们包起来吃下去,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食粽。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叫"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黍"。这样的粽子主要是用黍米做成。而且,从一开始粽子的食用不限于端午,夏至一直都是重要的食粽日。即使后来粽子成了端午节的流行食品,有些地方也保留了夏至吃粽子的传统。如唐朝时,苏州就有夏至吃粽子的习俗。

3、面条

"冬至饺子夏至面"这句俗话说的是老北京的另一民俗。因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是麦子。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丰收最好的方式。吃面条不仅营养丰富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制作的各种样式的面条,还能给生活带来多样的乐趣。

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除了个人爱好,还有避免恶劣天气的意思。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有吃热面的习俗是为了驱除邪恶。即用多出汗的方法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而有些人则喜欢夏天吃凉面祛暑。夏至食面,主要是因为夏至新麦已经上市,所以夏至食面也含有尝新的意思。在闷热潮湿的天气下,食欲往往不振。如果此时来一碗面条,再配上一些清爽的小菜,不仅能唤起食欲,还能带来更多的清凉,起到解暑的作用。

4、凉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这一天吃凉面条,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吃饭,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清代时,夏至伏面已经发展成为各种花色冷面。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到:"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下锅的面条或面叶多用手擀,一般是用刚刚收下来的新麦子擀成的。这样制作的面条味道香浓,口感好,易消化。夏至凉面的制作和享用都很讲究,不仅要用凉开水或山泉水将煮熟的面条或面叶冷却,还要搭配多种小菜和调料。

5、馄饨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然后午餐吃馄饨,有"混沌和合"的意思。民间还有吃了馄饨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馄饨,古代人称其形状为"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混沌"谐音。盘古开天,混沌初分,吃了馄饨可以变得聪明。夏至吃馄饨也包含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

史载,宋代宫廷中,每适夏至,御厨们就包出一种夏至馄饨,供帝后妃嫔食用。其实,宋代宫廷不只是夏至这个节令吃馄饨,一年中的其他二十三个节气也都吃馄饨,所以,宋代宫廷有一道着名的"二十四节气馄饨"。南宋高宗尤嗜食馄饨。

包馄饨的方式各有不同,包出来的馄饨样子也不同。有的像元宝,有的像官帽,但都带有相同的含义: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狗肉

狗肉在民间一直都是滋补的佳品,而岭南地区更有夏至吃狗肉的习惯。"吃了夏至狗,西风绕场走",也就是说夏至这一天吃了狗肉的话,身体就会强壮到足以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身体更健康。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狗肉是一种燥热的食物。夏至吃狗肉要根据个人身体体质来决定是否能吃,民间的说法有些不太科学。另外,据说因为当地大量屠狗,一些狗目睹同类死亡,承受了很大的恐惧和心理折磨,当地的狂犬病爆发率高与此有关。小编提醒,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吃狗肉的行为不应该被推崇。

7、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俗。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在吃荔枝前后喝一点盐水或者绿豆水、冬瓜水、生地汤等有解暑功效的东西。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