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喝什么养生粥

李娜再次夺得大满贯冠军

1月25日,在澳网女单决赛中,李娜以2比0战胜了斯洛伐克选手齐布尔科娃,成功夺得第二个大满贯冠军。李娜在职业生涯中参加了31次大满贯正赛,初期表现一般,最好的成绩也只是进入第四轮。但自从2009年闯进美网八强之后,她的成绩逐年提升。过去四年中,李娜在大满贯赛事中取得了两个冠军和两个亚军的成绩,让其他选手望尘莫及。

大满贯(Grand Slam)是网球运动中的顶级赛事,获得大满贯冠军被视为至高荣誉。按照一年中赛事的先后顺序,网球四大满贯依次为: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无论是从赛事规模、历史、奖金、积分还是影响力来看,大满贯系列赛都是职业网球最重要的赛事。因此,夺得大满贯冠军对每位职业网球选手来说都是最终的梦想,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全满贯指的是一位选手赢得全部四个大满贯的冠军,金满贯则是在全满贯的基础上再获得奥运会网球项目的金牌。

作为现代网球的发源地和历史最悠久的大满贯赛事,温布尔登公开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现代网球史。1868年,全英草地网球和槌球俱乐部在温布尔登的沃普尔路成立,并在1877年举办了首届草地网球冠军赛,这就是大满贯赛事的最初起源。

目前四大满贯赛事,也包括职业巡回赛中设立的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等项目。最初只有男子单打项目,其他项目在后来逐渐加入。而且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贵族”传统的影响,参赛选手的范围也经历了几次变革。例如,温布尔登公开赛在1905年才开始邀请外国选手参加。经过二战期间的几年“停摆”,上世纪50年代航空业的发展使得网球运动逐渐成为全球性的运动。

到了1959年,当时担任全英草地网球俱乐部主席的赫尔曼·大卫向草地网球协会提出了一个议案,建议将比赛对所有网球选手开放。然而,英国人并没有立即同意,还一度搁置了1964年俱乐部董事会申请将比赛名称改为公开赛的提案。直到1968年,世界上最大的几项网球赛事统一起来,标志着公开赛时代的到来。自此以后,包括职业选手在内的所有网球选手都有机会参加大满贯比赛,而随着彩色电视的普及,这项“贵族”运动也迅速在更多人中普及开来。

根据大满贯赛事的历史,1968年的法国公开赛是公开赛时代的第一个大满贯比赛。

截至上周温布尔登公开赛结束时,一共举办了150届大满贯赛事。下面我们对所有男子大满贯得主进行简单的分类分析。

温网产霸主 法网打造黑马

四个大满贯赛事各有特色。作为其中最年轻的,澳网在每年年初举行时正值南半球的酷暑,此时的硬地场地既适宜底线抽击,也适合上网进攻。因此,除了比约·博格和麦肯罗以外,几乎所有的巨星都曾在这里获胜。作为唯一的红土大满贯赛事,法网以其马拉松式的较量和不断出现的冷门闻名。这里无疑是底线型选手的天堂,却对以发球上网为优势的选手来说是最大的挑战。而历史最悠久的温网则被认为是网球的殿堂,这里的草地几乎是为发球上网型选手量身定制的。因此,温网也最容易孕育出一代霸主,比约·博格、桑普拉斯以及现在的费德勒就是最好的例子。而美网则以喧嚣和夜赛闻名,也是很多名将起步的地方,不仅有麦肯罗等选手,还有萨芬、休伊特和罗迪克等首次在美网取得突破的选手。

然而,各个大满贯赛事对于选手们的“公平性”不同。其中,法网是最开放的大满贯赛事之一。公开赛时代以来,只有比约·博格曾连续三次夺冠,其他选手较难连胜两届。而温网则是最有“偏心”的,几乎每届比赛都会产生长期无敌的霸主。

从上面的排行榜可以看出,在过去的38届法网中,共有24位冠军。然而,自从比约·博格连续四次夺冠之后,只有伦德尔、考瑞尔、布鲁格拉和库尔滕等几位选手能够成功卫冕。近几年更是出现了许多意外的冠军,像科斯塔和高迪奥这样看不起的选手最终也成为了大满贯冠军。法网被称为最难拿的大满贯赛事,因为一些无名小卒们会在前几轮击败大牌明星,就像今年女单卫冕冠军米斯金娜在首轮就被淘汰的情况一样。有时,这也给了红土专家们巨大的希望:一旦成功冲顶,名声和财富自然接踵而至。

相比之下,温网的情况完全相反。温网是四大满贯中唯一一个平均每个冠军拥有两个以上奖杯的比赛。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比约·博格的5连冠、桑普拉斯的8次夺冠以及费德勒不久前完成的帽子戏法。事实上,在桑普拉斯1993年首次夺冠以来的13年间,只有5位选手夺得过冠军。

至于美网,也许最适合的说法是“美国人的美网”。在1968年以来的37届美网中,美国选手赢得了超过一半的19个冠军,其中有康纳斯、麦肯罗和桑普拉斯等至少四次夺冠的选手。唯一的例外是考瑞尔,尽管他在澳网和法网都曾连续夺冠,但在唯一一次进入美网决赛时,仍然输给了埃德博格。

势力榜——美国人的统治

美国是全世界公认的体育大国,网球运动也不例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康纳斯,到80年代的麦肯罗,再到90年代的桑普拉斯和阿加西,美国选手几乎统治了整个公开赛时代。在150届大满贯赛事中,美国选手赢得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男子单打冠军。除了数量上的优势之外,美国选手的人数也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12位大满贯得主就相当于10个只有一个冠军的国家,而且还有一个俄罗斯选手。

瑞典是一个天才型的网球强国。比约·博格、埃德博格和维兰德等瑞典选手赢得了25个大满贯冠军,如果不算今年赢得澳网冠军的黑马托马斯·约翰森,比约·博格、埃德博格和维兰德每个人的平均奖杯数量都超过八个。

与瑞典的高产相比,西班牙选手是一个典型的多面手。西班牙有7位大满贯冠军得主,其中除了布鲁格拉在1993年和1994年连续夺冠外,其他6个人都只赢过一次大满贯冠军。然而,纳达尔这位天才可能会改变人们对西班牙选手“昙花一现”的看法。

最令人困惑的是澳大利亚。很难理解这个孕育出众多传奇巨星的大陆,近年来只有拉夫特和休伊特能够赢得大满贯冠军。也许是因为过去80年代整个10年期间,只有帕特·卡什在1987年赢得温网冠军,也可能是由于别的原因,这个曾经的强国从80年代开始就沦为了二流网球小国。

最占优势的无疑是瑞士。这个欧洲小国以费德勒闪亮的表现而为全球网球迷所熟知。不过,像厄瓜多尔(戈梅兹赢得1990年法网冠军)这样的南美小国也能在大满贯赛事中站上舞台,这是因为在大满贯赛场上只有实力才是唯一的选择。

此外,美国网球环境和宜居的生活条件吸引了许多国际选手,例如莎拉波娃和皮尔斯等人虽然不是美国人,但经常在美国比赛。还有一些选手干脆改为美国籍,其中最有名的是来自捷克的伦德尔。他是捷克最成功的男子网球选手,于1986年移居美国,1992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然而,这时他的大满贯生涯已经结束。

英雄榜——桑普拉斯是最伟大的冠军

对于大多数选手来说,一生中赢得一个大满贯冠军已经足够让人满意了。然而,桑普拉斯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大满贯冠军得主。除了创造了纪录般的夺冠次数,连续六年年终世界排名第一、总共286周世界排名第一的持续时间,以及温网七次夺冠,这些成就几乎无法超越。然而,与许多大满贯冠军一样,桑普拉斯如今的唯一遗憾是他未能进入过法网决赛,在这方面他与众多大满贯冠军得主不同。

比约·博格的成就不言而喻。然而,阿加西也不能被忽视。尽管有人认为阿加西在1999年开始的五个大满贯冠军是受益于特殊情况,认为桑普拉斯在1999年温网夺冠后突然失去了动力,再加上新时代初期的新老交替,才使阿加西赢得了八个大满贯冠军。这个时期的竞争确实不如上世纪80年代激烈,但阿加西作为第五个赢得四大满贯的男子选手,在网球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参加了创纪录的58次大满贯比赛。

谁能继承桑普拉斯的衣钵

在过去的38年里,总共举办了150届大满贯赛事,有18个国家的选手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理论上来说,150个大满贯冠军应该被49位男子选手分走。在这18个国家中,有10个国家仅有一个大满贯冠军,其中包括目前温网三连冠的费德勒所在的瑞士。

对于美国选手来说,他们最大的问题是:自桑普拉斯退役以来,阿加西的职业生涯非常有限,谁能接过他们的衣钵呢?罗迪克在21岁时赢得了2003年美网冠军,给人们看到了希望。但费德勒的出现让人们对罗迪克能否成为美国网球复兴的旗手产生了怀疑。除此之外,邓特、费什和布莱克等美国男子选手也没有足够实力赢得任何一个大满贯冠军。

瑞典——新一代埃德博格何在

瑞典是一个非常有天才型选手的国家,比约·博格、埃德博格和维兰德等球员统治了网球界长达10多年。然而,自从埃德博格在1992年美网夺冠后,瑞典选手花了10年时间才再次赢得大满贯冠军,这是由托马斯·约翰森在2002年澳网获得的冠军。然而,这位冠军已经年过30,上周进入温网四强的表现更像是回光返照。而另一位发球机器约翰森,则可能成为伊万尼塞维奇或克拉吉塞克那样的选手——职业生涯中只赢得一次大满贯。

澳大利亚——衰落令人担忧

澳大利亚的衰落令人担忧,这个国家较以前取得的成绩有了明显的下滑。澳大利亚曾经有过拥有独特“大满贯”的罗德·拉沃特,以及保持大满贯纪录的埃德蒙森(12次夺冠)。但80年代的整个十年中,只有帕特·卡什在1987年赢得了温网冠军。随着拉夫特退役和前十名选手菲利普西斯的状态下滑,休伊特成了澳大利亚男子网球唯一的支柱——他们的另一位世界排名进前100的男子选手是34岁的亚瑟(77位)。然而更让人担忧的是,休伊特在费德勒面前战绩惨淡,已经输掉了过去的8场比赛。澳大利亚网球何时才能找回昔日的辉煌?

青春榜——费德勒王朝能持续多久?

上周在温网夺冠的费德勒进一步接近了前辈巨星们近乎遥不可及的成就,比如桑普拉斯的温网四连冠和比约·博格的草地41连胜。但费德勒也享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纪录:整个赛季对前十名选手全胜、决赛21连胜以及他的前五个大满贯决赛全胜。

然而,至少有一项纪录是费德勒永远无法超越的,那就是在满24岁之前赢得的大满贯数量。对于将于下个月8日满24岁的费德勒来说,9月初的美网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从以上排行榜可以看出,对于费德勒王朝的长短尚未确定。

比约·博格的生日恰好在法网和温网之间,从他18岁生日那天起,他的职业生涯中八年间,他要么赢得法网冠军,要么赢得温网冠军,有时甚至就是在生日前后都赢得冠军。然而,25岁生日之后,比约·博格再也没有赢得过大满贯冠军。维兰德和贝克尔亦是如此,在24岁之后只赢得了一个大满贯冠军。考瑞尔则赢得了他的全部四个大满贯冠军,但都是在24岁之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伦德尔,他在满24岁之后才开始发力,赢得了8个大满贯冠军和11个亚军。

目前看来,费德勒并没有显示出早衰的迹象。但对于这位即将迎来24岁生日的选手来说,美网将成为他新的起点。

总结:李娜在赢得澳网冠军后提出了新目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在提高排名的同时再赢得一个大满贯冠军。”


全部分类